透鏡 Karen 線上 數位 知識萃取 知識萃取應用

專訪 Fitworks 我健客:轉譯健身知識,打造高收聽量 Podcast 節目|知識萃取的 100 種應用

「知識萃取」是一種內容產出的方法,將腦中看不見的專業技術,轉變成具有邏輯的知識架構。《知識萃取的一百種應用》將與各行各業的內容產出者交流,萃取他們的內容輸出心法,並一同探討知識萃取在各領域的產出應用。

專欄的第一篇文章,透鏡很榮幸邀請到健身 Podcast——Fitworks 我健客的經營者 Karen!

Fitworks 的成立初衷是希望透過輕鬆易懂的方式,把健身領域的知識分享給社會大眾。Karen 邀請了各領域的專家,包含私人教練、營養師、物理治療師等等,透過與專家的訪談為大眾建立更全面的健身世界觀。

Fitworks Podcast 經營 我健客 收聽數據
Karen 所創立的推廣正確健身觀念的 Podcast 節目〈 Fitworks 我健客〉

起心動念,成為內容產出者的契機

Karen 並不是為了 Podcast 經營才成為內容產出者,早在高中時期,他與內容的淵源就開始了!

我對內容的喜歡應該是從廣告開始,小時候我的夢想是成為廣告寫手!在無名小站風行的那幾年,我很希望自己的網誌能登上首頁,所以研究了很多笑話跟綜藝節目,參考專業人士「哏」,寫成有趣的文章。

而且不只內容產出,Karen 還揭露,當初 Yahoo! 奇摩的李玟家族、王力宏家族,居然都是他創立的。我們還笑著說,家族族長根本就是第一代的社群小編或社群經理啊!

為了自己出走,一頭栽進 Podcast 市場

基於對內容的熱忱,Karen 出社會後選擇了行銷相關工作。當時正逢 Facebook 紅利期,他歷經了軟體科技業、遊戲業與網路媒體業的高速成長,業務也從執行面擴及到策略面,原本只是圖文短影音分享,轉變為品牌規劃,甚至會員經營也一手包辦。

隨著工作發展,Karen 離第一線業務越來越遠,沒機會做最喜歡的內容產出;加上這些年都是在幫別人的公司經營品牌,沒有在自己身上做累積。Karen 心中開始萌生出走的念頭,經過一陣子醞釀,最終在 2020 年 8 月創業,建立健身自媒體 Fitworks 我健客!

選擇健身領域作為戰場,源自 Karen 對於推廣「正確健身心態」的重視。曾經他也因為觀念錯誤、生活習慣不佳,導致反覆減重失敗,甚至危及到健康。學習到正確方法之後,他立志透過自己擅長的內容經營,去幫助那些對體態沒自信、受錯誤觀念所苦的人。

至於為何採用 Podcast 這個媒介,則是來自於 Karen 的社群觀察:

台灣的健身自媒體非常多,但幾乎都以 Instagram 為主,內容大多是網紅展現自己的身材。但是這其實會讓本來就受體態所苦的人更沒自信,或是建立錯誤的期待,好像一定要瘦成那樣才叫做好看!

後來他觀察到,比起進入 Instagram 這片紅海廝殺,不如試試看 Podcast 這個新媒介。大概在 2020 年初,台灣興起了 Podcast 風潮,健身領域的節目卻不多,Karen 就是看準這個市場缺口,開始了他的健身自媒體創業之路。

Podcast 的內容產出的 3 個訣竅

Fitworks Podcast 收聽數據|透鏡知識萃取應用
從 2020 年推出節目,至今未滿一年已累計將近四萬次播放,換算每集約有近 1,000 次下載量

目前 Fitworks 的收聽數據已經來到 39,252 次,在 Podcast 市場中是非常傲人的成績。聊起背後的成功秘訣,Karen 認為有以下幾點:

慎選戰場——不探討訓練動作

坊間在談論訓練動作的內容已經太多了,必須做出差異化。再者,聲音內容的特性是,被聽眾接收到後會在腦袋裡產生各種不同的畫面想像,然而訓練動作又很講求精確,所以聲音並不是適合的媒介。

利他心態——把自己定位成媒介

Karen 經營 Podcast 的初衷從來都不是想變成 KOL,而是希望讓自己變成一個「媒介」,將健身相關專業知識,用平易近人的方式傳遞給社會大眾。從節目的兩大主軸來觀察,也可以明顯感受到這個定位:

  1. 健客斜槓:訪問健身相關專業人士,拉近專家與社會大眾的距離,例如邀請物理治療師上節目,讓聽眾理解原來不是受傷時才需要做物治,而是可以從預防的角度去檢視生活姿勢,降低受傷的機率。
  2. 我健客 Wiki:探討健身業界常聊到的話題,像是 14 天不運動肌肉量是否就會下降、健身時該穿什麼、過年時怎麼吃才不會胖等等,打破聽眾迷思,建立正確觀念。

正因為這樣的利他心態,讓許多專家願意接受訪問,也贏得了聽眾的信賴。Fitworks 我健客成功讓某些從未想過自己能瘦下來的聽眾,勇敢跨出健身的第一步。

做足功課——受訪者背景調查

作為節目的主持人,Karen 雖然有兩年健身經驗,但畢竟不是私人教練,他也會擔心被質疑內容的公信力。為了克服難題,他在每次的訪問前都做足功課,事前先透過電話對焦講題,甚至會把受訪者的社群媒體全部看過一輪。

Podcast 的風格與廣播訪談有不小的差距,氛圍更像是聊天,主持人與受訪者間的對話拋接球必須自然、順暢。

為了降低當下被受訪者「句點」的機率,Karen 再次強調,秘訣就是對講者做背景調查。拋出對方感興趣的話題,不僅容易打開話匣,還可以提升彼此間的信任,更有機會創造火花。

Podcast 知識轉譯與知識萃取的異同之處

無論是 Podcast 節目策劃,或是將專家的經驗萃取成一堂課,都屬於「泛內容產出」的範疇,只是型態、知識密度、目標客群不同。

在訪談的當下,我們安排了一段知識萃取體驗,讓 Karen 比較自己的輸出方式跟知識萃取之間的差異。他提到兩個有趣的觀點:

確認心中的認知在同一水平

在 Podcast 錄製當下,作為主持人必須擔任起聽眾與專家之間的橋樑,將專業術語或不易理解的資訊,轉譯成比較好懂的闡述方式。為了避免自己的轉譯有誤,Karen 會在訪問當下,不斷地用「自己的說法」來闡述專家想表達的意思,並詢問專家是否正確。

這個手法在知識萃取裡也很常見,因為萃取的過程就是不斷用情境式的問題,刺激專家提取腦海裡的資訊。當我們拆解出知識點後,必須跟專家確認我們的理解是否正確,因為我們的職責只是提供刺激、引導與教學編排上的建議,最終的決策還是要交給專家本人。

透鏡 Karen 線上 數位 知識萃取 知識萃取應用
專訪 Fitworks 的 Karen 瞭解 Podcaster 的內容輸出過程,知識萃取 Karen 是如何在 Podcast 採訪中讓訪談者自然地分享。

知識萃取有助於內容聚焦、提高產出效率

以往在做 Podcast 企劃時,Karen 會搜集專家背景資訊,閱讀與當次主題有關的資料,慢慢勾勒出具體的節目內容。這個方法確實有效,但有時候列出來的議題較為分散,難以聚焦;另一方面,因為都是以自身角度出發做規劃,也會擔心內容不是聽眾感興趣的。

體驗了知識萃取後,Karen 才發現原來在做知識提取前,更重要的是先做好定位。這堂課要分享給誰、他們的背景知識為何、現在的程度在哪裡、他們期待自己從中獲得什麼改變。把學員的起點終點標示清楚,才能以終為始回推要給予他們哪些知識或內容。

Karen 表示,未來他會把聽眾定位的思維應用在 Pocast 企劃上。不直接跳進大量的專業資訊中摸索,而是先停下來思考這一集的聽眾是誰、他們對這個領域多了解、他們想從中獲得什麼。自然而然就能聚焦出主軸,話題的發想也會更加有效率。

如何自然地訪談|透鏡知識萃取應用
Karen 的知識萃取主題「如何在 Podcast 訪談時讓講者自然地在節目裡分享」

內容產出的瓶頸與新破口

當然在內容經營上,不會只有順利與成功的一面。Karen 提到自己目前最大的困擾,是難以跟聽眾有更深的互動。雖然可從數據得知有多少人收聽,但在 Podcast 的收聽平台上(例如 Apple Podcast、Spotify)無法跟聽眾直接互動,頂多只能留下評價。

針對這個平台特性,目前 Podcaster 們的做法都是另開一個 Instagram 帳號,並用口播的方式引導聽眾轉換過去,以便透過對話功能做更多交流。不過 Karen 表示,雖然可以開始跟聽眾私訊聊天,但他們對於健身多半還是停留在觀望階段,養成習慣的還是少數。

為了要突破這個瓶頸,Karen 認為不能只靠 Podcast,而是需要提供更深度的教學計畫,才能幫助人們真正養成正確的運動習慣。於是他找了三位志同道合的專家,一起規劃健身線上課程,挑戰更高密度的知識輸出。

這一次 Karen 不再只是轉譯專家的知識,他也會萃取自己過去兩年的健身經驗,從心態面著手,幫助受體態所苦的人,打破負面認知、跳出恐懼圈,成為一名有自信的健客!

推薦閱讀

發佈留言